(1)层次分析法概述。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以确定多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问题中各个指标权重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这种方法因其可以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决策方法的特点,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底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
(3)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确定系统的总目标,弄清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按目标的不同,将系统分为几个等级层次,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
确定以上递阶结构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的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权重。针对某一标准,计算各元素在系统目标中的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层次分析法最重要的优点就是简单明了,它提出了层次本身,使得分析者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管理规划、能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分析、城市规划、人才预测、交通运输、科研评估等方面。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比较、判断以及结果的计算过程都较为粗糙,不适用于精度较高的问题,且人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