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阶段
组织需深入了解标准要求,评估现有体系差距。企业应用示例:医疗器械企业可组建专项小组,对照2026版中“风险管理”“合规性”条款,检查现有体系是否满足医疗器械注册法规要求,如发现产品追溯流程不完整,需立即补充追溯编码系统,确保每台设备可追踪至生产批次、原材料供应商。
(二)体系建立
根据标准设计实施体系,制定文件并开展培训。企业应用示例:食品企业需编写《绿色供应链管理手册》,明确供应商准入标准(如需提供环保认证证书),同时对采购、生产、质检团队开展培训,例如通过案例教学讲解“碳足迹计算方法”,确保员工掌握新要求。
(三)内部审核
验证体系有效性与合规性。企业应用示例:汽车零部件企业内部审核时,需重点检查数字化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如是否能实时采集产品尺寸数据、异常数据是否及时预警,若发现系统存在延迟问题,需协调IT部门优化系统响应速度。
(四)管理评审
评估体系整体表现,确定改进措施。企业应用示例:物流企业管理层需每季度召开评审会议,分析客户投诉数据(如“包裹破损率”“配送延迟率”),针对破损率较高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如更换更耐磨的包装材料、优化分拣流程)。
(五)申请认证
选择认证机构并提交申请。企业应用示例:出口型企业应优先选择具有国际认可资质的机构(如景鸿认证),避免认证证书不被目标市场认可;申请时需提交体系文件、内部审核报告等材料,如电子企业需额外提供数据隐私保护方案,证明符合标准中“合规性”要求。
(六)认证审核
配合认证机构分阶段审核,通过后获取证书。企业应用示例:建筑企业在现场审核阶段,需向审核员展示绿色施工成果(如建筑垃圾回收记录、节能建材使用证明),同时演示数字化项目管理系统,证明可实时监控施工质量与进度。
(七)持续改进和监督审核
定期内部审核与接受监督审核。企业应用示例:家电企业需每月开展内部质量抽检,每半年接受认证机构监督审核,若审核中发现某型号冰箱能耗超标,需立即启动产品召回程序,并优化生产工艺,确保后续产品符合能耗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