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竞争焦点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与现代化进程。然而,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标准缺失、安全隐患突出等挑战。加大数字产业的质量认证支撑力度,正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手段,为数字中国建设构筑坚实的质量屏障,推动数字经济行稳致远。
一、聚焦关键产品:以认证筛选优质供给,激活数字产业创新动能
数字产业的根基在于关键设备与核心产品的质量。当前,从智慧农业的传感器到工业生产的机器人,从智能计算的芯片到数据采集的网关,这些数字化关键设备既是产业升级的“硬件底座”,也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平台”。但现实中,部分数字产品存在性能不稳定、兼容性差、可靠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链整体效能。
首先,加强关键领域认证技术研究,完善认证制度供给。 针对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如精准灌溉传感器、无人农机导航系统)、工业机器人(如协作机器人精度与安全性)、智能计算设备(如AI芯片算力与能效比)、工业操作系统(如实时性与稳定性)、数据采集传感器(如环境监测传感器灵敏度)、工业网关(如数据传输可靠性)和智能检测装备(如工业质检设备准确率)等产业急需的数字产品,需集中力量开展认证技术攻关。通过制定专项评价标准(如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智能计算设备的功耗比),开发适配的测试方法与评价工具,遴选出一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的“标杆产品”,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可靠选型依据。
其次,培育细分市场,丰富优质消费品供给。 数字技术的普惠性最终要体现在消费端。聚焦网联汽车(如自动驾驶功能安全性、车机系统流畅性)、智能家电(如智能家居互联兼容性、节能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如5G终端信号稳定性)、服务机器人(如家庭陪护机器人交互精准度)、养老装备(如智能助行器安全性与舒适性)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推进针对性认证工作。通过分级评价(如智能家电的能效等级、服务机器人的功能完备性),既满足高端市场对前沿技术的需求,也覆盖大众对高性价比产品的期待,重点解决“有产品但品质不一”“有需求但供给错配”的矛盾,让数字技术真正惠及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群体。
二、夯实数字基建:以认证提升服务能级,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产业的“高速公路”,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数据流动的效率与产业协同的深度。当前,从操作系统到数据中心,从物联网平台到北斗导航系统,数字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与认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云服务商的服务质量缺乏第三方验证,物联网设备的互联互通标准不统一,数据流通利用的规则模糊,亟需通过认证体系填补空白。
一方面,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全领域认证制度。 在操作系统(如国产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与安全性)、云计算(如服务可用性、数据存储可靠性)、数据中心(如能效比PUE值、灾备能力)、物联网(如设备接入协议一致性)、数字平台(如平台响应速度、用户隐私保护机制)、北斗卫星导航(如定位精度、抗干扰能力)等关键领域,需加快制定产品、服务与管理“三位一体”的认证标准。例如,针对数据中心,除硬件性能外,还需认证其绿色低碳水平(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针对物联网平台,需验证多协议兼容性(如支持LoRa、NB-IoT等多种通信协议)与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另一方面,拓展数字化转型服务认证,赋能企业升级。 许多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不会改、不敢改”的困境。通过开展“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认证”,对技术服务商的技术改造评估能力(如生产工艺数字化诊断)、场景培育能力(如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可行性)、技术验证能力(如新技术应用效果测试)进行第三方评价,筛选出专业可靠的“转型伙伴”。这类认证不仅能帮助企业降低试错成本,更能通过认证机构的权威背书,加速数字化服务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从“建得好”转向“用得好”。
三、强化安全底线:以认证守护数字信任,护航产业健康发展
数字产业的生命力依赖于网络与数据安全。随着数字化程度加深,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个人信息滥用等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关键设备可能被恶意控制,数据流通可能被非法窃取,个人信息可能被过度收集,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严重动摇数字产业的信任根基。
首先,筑牢网络与数据安全的基础屏障。 推进网络关键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漏洞防护能力)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的有效性)的认证,确保基础设施“固若金汤”;开展网络安全服务认证(如渗透测试、应急响应服务的专业性),通过第三方评价筛选出可靠的安全服务商。同时,推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如ISO 27001),引导企业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如访问控制、备份恢复),提升企业自身的安全防护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其次,深化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治理。 数据是数字产业的核心资产,个人信息是公民的基本权益。积极开展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如数据分类分级、加密存储的有效性)、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如用户授权管理、数据脱敏的合规性),并探索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如检查企业是否超范围收集信息)与“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如预测数据泄露的可能性与影响范围)等服务认证,将安全要求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最后,创新可信技术认证,引领安全技术升级。 商用密码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工具,需加快推进商用密码认证体系建设(如SM系列算法的应用合规性),确保加密技术的可靠性。同时,针对零信任架构(如动态访问控制的精准性)、区块链(如分布式账本的不可篡改性)、隐私计算(如多方数据协同中的隐私保护)等新兴可信技术,探索专项认证机制,通过认证推动这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为数字产业构建更先进的安全防护体系。
结语:以质量认证之“钥”开启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门
数字产业的质量认证支撑,绝非简单的“合格判定”,而是通过标准引领、技术赋能与安全兜底,推动关键产品从“可用”到“好用”、数字基建从“建好”到“用好”、安全防护从“被动”到“主动”的全面升级。当每一台智能设备都经过严格认证、每一项数字服务都具备可信背书、每一个数据流动都遵循安全规则,数字产业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数字中国建设筑牢坚不可摧的质量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