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风险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新产品风险的存在是绝对的,但风险的大小对于不同的承担者来说是相对的、不同的。同一创新项目对于不同的企业其风险大小是有区别的,资金实力、研究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较弱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风险相对要大。
3.风险损失递增原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投资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累积投入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新产品失败或终止的时间越靠后,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新产品开发项目损失递增的规律,使得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终止决策难以做出,若在开发过程的中间环节终止某项目,则不仅会造成前期所有投入的损失,而且还可能造成因终止该项目的机会损失。
4.风险结构原理。不同的风险因素造成新产品失败的失败率是不同的。
如美国学者Myers和Swezy对200家企业不同因素造成的失败率调查结果
5.风险栅栏原理。新产品开发风险犹如一道“栅栏”,创新者未取得成功时,风险成为创新者的障碍,一旦新产品开发成功,“栅栏”便成为创新者的保护伞,阻止竞争者的进入。创新的风险越大,风险“栅栏”对创新者的保护作用越显著,对竞争者的阻挡力越强。这些栅栏包括:技术、资金、规模屏障、专利等等。
但风险“栅栏”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
6.风险传递原理。新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分别存在不同的风险因素。风险影响具有从前向后的单项传递作用,即前一阶段的风险因素将对下一阶段的风险造成影响。如将开发过程分为决策、技术、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则风险传递过程如表。
7.市场风险的分布原理。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和竞争者。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的分布是不同的。
8.新产品风险转移成本原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向他人转移一部分风险,但这种转移是要付出代价和成本的。风险转移分为财务型风险转移和控制性风险转移,前者仅发生风险损失的转移而不发生风险因素的转移,如进行科技保险可转移风险损失。控制性风险转移是指将创新项目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另一创新者,如,企业委托科研机构开发某项技术,或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等,使企业和科研机构共担风险,但效益也是共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