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技术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大规模技术进口到核心技术进口,从选择性技术进口到知识产权进口,从技术内容进口到技术模式进口,从技术进口占主导地位到技术出口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于向技术出口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开发领跑世界市场的方向发展。期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20世纪80年代阶段。这个阶段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有技术力量不足,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型机组、设备、系统只能依赖进口,而伴随而来的外国专家技术指导、中方人员的技术培训、精密仪器的技术专利使用、运行软件等技术含量的贸易进口大大增加。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规划建设的广州地铁一号线由德国西门子总承包,几乎全部设备和技术都由国外引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出了一批自己的技术人才,技术力量的增强让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引进国际技术服务。第二,20世纪90年代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从原来的设备和技术的全盘引进转变为引进重点设备、核心部件,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和专利权,应用于配套设备的自行生产以及原有设备的扩容和改造。充分发挥了技术服务贸易进口的优势,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进更是加速了中国信息化事业的进步。这个阶段技术服务贸易进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行各业对知识产权的关注,注意专利权、软件版权、商标使用权等的合法转让,大大促进了中国技术服务贸易进口的规范性发展。国家在政策上也对知识产权的技术服务贸易进口给予大力支持。
第三,21世纪以后阶段。这个阶段中国钢铁、交通、通信、能源等各大基础设施产业的设备需求已大部分国产化,与硬件相结合的技术软件贸易在这一时期大幅度减少。随之而来的是设计领域的技术服务贸易进口,国内一些城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如奥林匹克体育馆鸟巢的设计、广州南沙整体规划的设计等均采用了国际招标的方式,采纳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不少大型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设计,如广东惠州 LNG 电厂的新建采用了日本先进而成熟的工艺流程设计。在不断开展技术服务贸易进口的同时,中国也一直不断地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服务贸易出口和技术援助。在中东、非洲等地区都有中国的国际援助承包工程,为其提供通信、电力,甚至油田灭火、救灾抢险等技术服务。如华为、中兴等通信器材企业,在占据国内运营市场的同时,产品远销国际市场,甚至为中东、非洲等落后地区提供从通信网络设计到设备供货、安装和管线铺设,最终建成整个区域通信网络的网络工程承包服务。中国的长征火箭为欧美发达国家发射航天卫星更是中国技术服务贸易中的高科技服务。每年于深圳举行的高交会是中国技术产品展示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最好舞台,中国的技术服务贸易的出口正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