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供应商的传统做法。
采购中心根据供应商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信誉、及时交货能力、技术服务等来评价供应商,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供应商。采购中心作最后决定以前,也许还要和那些较中意的供应商谈判,争取较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条件。最后,采购中心选择一个或几个供应商。西方国家许多的采购经理一般都宁愿有多条供应来源,以免受制于人,而且这样能够对各个供应商进行比较。如向第一位供应商购需原料的60%,分别向其他供应商采购所需原料的30%和10%,这样就可以使这三家供应者展开竞争,从而迫使它们利用价格折扣尽量提高自己的供货份额。
2.供应商营销。
事实上,上述传统做法虽然能使企业节约,但却隐含着很大的风险。比如供货质量参差不齐、主要的供应商因价格竞争过度而破产等。进入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倾向于把供应商看做合作伙伴,设法帮助它们提高供货质量、供货及时性,用经营管理,开展“供应商营销”。
供应商营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确定严格的资格标准以选择优秀的供应商。这些标准可以包括技术水平、财务状况、创新能力、质量观念等。
(2)积极争取那些成绩卓著的供应商使其成为自己的合作者。因这种市场营销活动与产品流动方向是相反的,故也称为“反向营销”。
3.选择订货程序。
即采购经理开订货单给选定的供应商,在订货单上列举技术说明、需要数量、期望交货期等。现在西方企业日趋采取“一揽子合同”,而不采取“定期采购交货”。这是因为,如果采购次数较少,每次采购批量较大,库存就会增加;反之,如果采购次数较少,库存就会减少。采购经理通过和某一供应商签订“一揽子合同”和这个供应商建立长期供货关系,这个供应商承诺当采购经理需要时即按照原确定的价格条件随时供货。这样,库存就摆在供货企业(卖方)那里,采购单位(买方)如果需要进货,采购经理的电脑就会自动打出订货单,或者用电传打字机发送订货单给供应商。因此“一揽子合同”又叫做“无库存采购计划”。
4.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采购经理最后还要向使用者征求意见了解他们对购进的产品是否满意,检查和评价各个供应商履行合同情况。然后根据这种检查和评价,决定以后是否继续向某个供应商采购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