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把思维过程看作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并把现实事物看成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时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校长的理念作为一种观念,亦不外乎是现实世界或他们所处背景环境进人他们的思维并经过加工改造的精神(意识)产物。不同的校长,其学校管理理念不尽相同,但其形成过程还是有一定的共同条件和规律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校长的管理理念首先是在社会背景这一宏观的历史的条件环境影响下形成、发展的。没有哪个校长的管理理念不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的。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说:“学校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主要是培养“公忠坚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1937年他对新生说:
“在这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有百折不挠、坚毅刚果的学,生,来领导民众,做社会的砥柱。”他坚持要把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目的与拯救中华、转移国运结合起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其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教育目的理念的形成,无不与他因处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已经笼罩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国难当头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日趋增强的民族意识密切相关。
其次是有一定的实践背景。社会时间不仅会改变客观世界,而且也会改变人的主观世界即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由于社会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同时,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则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和加深自己的认识。校长的管理理念毫不例外地也是校长通过教育实践、管理实践获取的。教育和管理的实践经历,有利于校长了解和掌握学校运行、发展的规律,并形成指导和推进自己办学及治校的教育理念。对一个新任校长而言,这一点就更为重要。因为学校教育是有其内部运行规律的社会活动,新任校长要对学校管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让一名毫无或缺乏教育和管理经验的人施政于学校,那么这所学校必须付出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或充其量维持运行状态的代价。而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年代,这种维持无异于落后和倒退。正因为如此,在选拔、任用校长的时候,要注意候选人的教育和管理的实践背景。基于这样的实践背景,校长才能尽快形成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管理理念,以便很快进入理性指导学校发展的角色。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校长必须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悟出真谛。学校管理理念扎根于学校的整个教育和管理实践,校长要积极投身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要善于用一系列的追寻、概括、判断、批判等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管理实践用理性的睿智进行深刻的解剖和洞察,进行审慎的思考和书明智的选择,结合当前学校所在地区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如生源、师资、学校性质和规模、学校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经过深思熟虑,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再次是要不断学习。
一是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管理理念是一定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内化和升华,因此,校长必须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去占有理论,加厚功底。要学会将各种教育思想、管理理论和各方面信息综合起来去解决现实问题。因为受条件和实际情况的限制,学会某一具体的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之四海皆准,能自然而然地解决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概括,学会综合,使认识超越思想之间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学科之间的距离,使自己更具有在具体情况下做具体分析的创造性。为此,就必须把在学习具体理论知识中获得的见解相连通、融合、概括、升华,形成更高的、覆盖面更大的理念。
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要遵循“高、宽、精、实”四个原则。
所谓“高”就是要高起点,高要求。不要只学些皮毛,蜻蜓点水。要争取多参加高层次的讲学、学术研讨会,向专家学者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学习的内容上要敢于接触和探索当前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所谓“宽”就是理论学习的面要有一定的宽度,以使自己的思想能有比较开阔的视野。
所谓“精”就是要精选内容,重点学习,弄通弄透重点内容。
所谓“实”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应用并深刻体会理论的精髓。
二是要学会反思,做反思型校长。校长要在管理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行为进行自我觉察,进行理论的思维。校长的反思水平的提高,也是与其自身相应的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些能力包括内省力、思维的开放性和校长对其决定和行为承担责任的愿望,同时也包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对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样化解释的能力以及运用论据支持或评价问题情境与决策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有赖于对校长反思能力的提高。通过反思总结,并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积淀,使自己对管理的思想越来越明晰,最终形成一个哲学思考,形成理念。三是借鉴、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转而形成适合自己学校的理念。学校不应排斥新理念,而应该开放自己,勇于紧跟时代步伐,接纳学习外界先进的思想,敏锐地捕捉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最新动态。但也切忌片面地去“追逐理念的潮流”,赶时髦。一个真正懂得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艺术的睿智的校长,是既不盲目地追逐“新理念”,也不盲目地排斥
“旧理念”的,他们更喜欢新旧理念的结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找准适合自己学校的理念,而拒绝那些不适合本学校的理念。此外,为了确保校长管理理念尤其是办学思想的正确性,校长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当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逐渐使自己的理念凸显,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从上述论述可看出,一个校长正确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不是靠上级布置或“红头文件”一蹴而就,不是靠从书本上简单的摘录,不是去外地参观后把别人的管理理念简单地搬运回来,不是哪个专家学者观点的简单套用,而是校长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感悟、借鉴、消化和吸收后逐步地感觉、领悟,最后清晰化地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