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尽管从学术角度讲也许可称之为“思想”,但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它绝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形象的、能够向所有员工及公众表明学校经营目的和目标的设想。如果拂去
“理念”头上那些人为附加的虚幻浮躁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说理念其实指的就是某些改善学校管理效益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
衡量某种理念成功与否的标志是要看其是否能够深入人心,当理念在实践中变成一种人们无意识的、广为接受的观念时,它就到了收获效益的季节。例如,现在已被各家企业普遍奉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便是理念成功的一个范例。这里就有一个理念的效用问题。理念不仅仅是一句华丽的口号,如何才能将伟大的思想成为具体的行动,进而改善管理,带来生产力的变化应是管理者最终的落脚点。因此,有两点是必须好好解决和关注的。
一是理念的宣传和扩散,目的是让管理者的理念走出自我,让员工了解、理解,改变他们的认知,渗透他们的内心,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并取得认同、接受和内化,达成一致和默契。达到这样的目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会议、宣讲、文本、板报、标语等众多方式向公众表明和解释。这是一种信息传递沟通过程。其效果取决于校长自身特点(信息的传播者、劝说者)、表明和解释过程(信息的传播过程)、员工状况(信息的接受者)及方式、手段(传播情景)等四个方面的合理设计。
(2)
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彰显和流露,也就是通常说的榜样的作用来影响。这是很有说服力的。
(3)引导员工参加到能鲜明体现理念及其有效影响力的活动中去,以体验来说明问题。
(4)以成功的管理行为来说服员工。
二是理念的实施和落实。有研究者提出“理念实践者”这一新概念,这是一个很有创意且具有实际作用的概念。因为最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人去实践和落实,都终究是一句空话。所谓理念实践者就是指以实际的业务行为改善和实践理念以便使组织产生与理念方向一致的变革的个人。理念实践者并非仅指某一个学校领导者,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在学校中的智囊人物(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老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有的在教学第一线,有的在管理层,有的有实职,有的则是虚职,有的还可能具有多重身份,在学校内部和外部之间穿梭工作。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理念实践者都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受过良好教育,学有专长;二是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深知哪种理念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以及什么时候推行会最有效;三是在员工中有比较好的影响力,有很强的游说能力,最终总会争得广大员工的全力支持。理念实践者是一个较少研究过的新概念,但在理念的实施和落实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把新的理念引入学校具体工作中并加以实实在在实施的全部过程中,理念实践者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纽带。如果没有他们,新理念始终会徘徊在学校工作的边缘,绝不会渗透到教育管理实践中。当然,也不会产生什么实际效用。总之,学校管理理念能否达到最优化,关键取决于理念实践者的素质与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