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念不是管理现实,但它具有指导学校管理改革发展,并为学校管理设定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的作用。因此,管理理念可以视为将来的现实。譬如,学校理想或学校目标追求为管理理念一种,无疑它们不是一种学校的现实,但它们是学校期待实现的一种未来的状态,是一种用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未来现实。管理理念的指导作用要求其能够启动和推动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而这一目的的达成有赖于管理理念的前瞻性,亦即超前性或超现实性。“如果管理人员只限于继续做那些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和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他的组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组织。这样下去,很有可能衰退,而不仅是停滞不前的问题,在竞争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①戴尔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校长管理理念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使校长意识到学校不能老是重复过去,并给予学校一个改造现实发展本来的远景。而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M.Hut Chins,1899-1977)为“远景”之作用做了很好的注释,他说:“学校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它有一个远景,校长就必须认出这一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美国学校的极端混乱。”
校长的理念是经过比较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但这种内在的哲学和精神状态最终要外化出来成为较为直观的具体的东西,并能落实到行动上。这种转化有两种层次,一层次是管理方针、管理目的、管理宗旨、管理原则、管理规范、管理追求、管理使命等,属于中观层次,回答诸如“为什么要办学,办学是为了什么”等问题;另一层次是指导具体管理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活动目标等微观层次,规范和制约着某项管理内容、某门学科的规格要求、某种管理工作的规范等,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规格和标准”“如何去培养,即培养人才的形式、渠道、内容、方法和手段”“如何去评价学校工作。即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学校工作及其效果。包括了什么是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的标准”等问题。不能把这两层次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第一层次指导和规范着第二层次,而第二层次则是第一层次的落实和体现。